“显然,‘东承’跨江发展是中山未来的主攻方向。但‘西接’与‘东承’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用一句话概括中山“西接”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22年中山两会召开在即,“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引起专家学者、企业家热议。对于正在奋力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的中山而言,要在未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要在深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城市建设等领域,向西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加快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西接”战略背后,是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合谋“突围”、强势崛起的深远谋划。在都市圈时代,珠江口西岸正迎来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中山向西,谋求的是绵绵不绝的发展动力。
交通动起来
建立规模充足的跨域通道网络
2021年12月27日,广东省交通集团所属广中江高速前期已经通车的项目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在中山境内完成合龙,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高速“加密线”广中江高速实现全线通车;几天之后的12月31日,随着汽笛一声长鸣,途经江门、佛山、中山、广州4市,终至南沙港区的南沙港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在中山境内的黄圃站、东凤站设有站点。
刚刚过去的2021年,几个重要交通工程的先后通车,织密了珠江西岸的交通路网,进一步拉近了中山与江门、阳江等城市的时空距离。未来,西接江门的中开高速,将为中山“西接”战略打开一条新的快速通道。
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打通都市圈核心要素流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放眼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重中之重的建设内容。”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认为,珠中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的一个重要环节,拥有较为密集的公路网络基础,地方政府可以继续在公路交通方面发力,加快行政边界的有效衔接。
中山市委党校政治与法律教研组组长黎昭权认为,中山应加快完善与江门区域的高快速公路网,建立规模充足、布局合理的中江地区跨域通道网络。强化中山—江门—粤西城市各种运输方式间、城市间及城市内交通线路间的衔接,实现枢纽间和枢纽内各环节有效衔接和“零距离换乘”。
产业联起来
让产业在协同发展中做大做强
加强产业联动,是中山向西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水平、提高珠江口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综合竞争力等重大举措被频频提及。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打造珠江口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中山、珠海、江门正在联合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总体方案。
在此背景下,珠江口西岸产业协同发展的步伐已经迈开。从企业到政府均在探索产业联动的可行路径。包括明阳智能、中炬高新在内的中山总部企业,均在阳江、韶关等城市发展生产制造基地,以扩大产能。陈鸿宇认为,这种“总部留在中山,生产环节向西转移”的模式,可以帮助中山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做大规模。“如果追求企业永远留在中山,是做不大的。”陈鸿宇说。
向西,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看到的是广袤的产业空间、潜力无限的发展腹地。尽管相关文件未明确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具体范围,但珠中江阳四市联动的格局被普遍认可。相较于中山约1800平方公里、珠海约1736平方公里的空间,四市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带来了珠西产业大发展的想象空间。
江门企业家刘大磊认为,中山与江门等地可以形成“窗口+基地”的产业合作模式,让产业在珠江口西岸的协同发展中做大做强。“如在LED产业的发展上,中山有古镇镇这一‘窗口’,江门有空间打造LED生产制造基地。如果窗口与基地能够形成有效结合,可以达成双赢局面,甚至可以成为全球LED产业的一个核心。”刘大磊说。
这一想法与古镇镇不谋而合。作为珠江西岸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灯饰产业集群中心,古镇镇谋划以灯饰照明产业为根基,古镇灯博会和各大高端灯饰卖场为对外平台,建设一批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集聚区,以古镇灯饰品牌和展示窗口的影响力,更好地辐射整个灯饰产业集群。
“中山可有序引导增资扩产及转型升级项目向粤西地区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江门和粤西的地多、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打破市内产业园区旧有的发展方式,发展总部经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黎昭权认为。
撬动都市圈
共谋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2020年5月,《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首次明确定位了省内五大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作为珠江口西岸的重要城市,中山、珠海、江门均承担着打造珠江口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发展重担。
与广、深两大都市圈相比,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城市此前的经济联系并不算紧密。产业创新程度和协同程度普遍有待提升,部分产业内部竞争还较为激烈。
在此背景下,中山向西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互联互通与产业上的联动协同,更重要的是发挥深圳辐射珠江西岸的“桥头堡”作用,以在对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创新、设计、检测等方面的先发优势,撬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发展,真正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
这需要中山以更高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谋划与周边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袁持平认为,随着省“十四五”规划、《措施》相继发布,中山、珠海、江门的合作发展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珠中江要跳出珠中江看珠中江,把三地合作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深度谋划,借助港澳、广深的带动作用形成发展合力,承担起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时代使命。”
陈鸿宇认为,中山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中,与珠海、江门共同携手打造好珠西都市圈,发挥中山独特的功能优势,让中山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走出去”,融入到珠江西岸的大都市圈中,成为一个资源流动的大平台。(南方日报记者廖瀚实习生高丹琦)
110克氢量可跑120公里,每万公里减排二氧化碳225公斤。近日,大湾区首个氢能电动自行车场景试验在龙华区...
日前,我市100家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品质示范 服务万家圳品推广活动。现场展示的产品包括蔬菜、谷物、...
春去夏至,连日的雨水为寿乡的土地带来了新活力,也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带来了希望。沿着山路走进平整后...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近年来,共青团梅江区委员会(下称团梅江区委)...
日前,梅江消防走进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开展梅江区卫健系统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培训组织医务人员观看了医...